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之后的结果。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的方式有两种:嘴里讲出的声音,通常叫口语。拿笔下的文字,通常叫做文本,或书籍。
中文自秦汉以来,家交流用古代白话文,书写和阅读却是使用文言文。文言文是秦汉之前就已死亡了的古代语言,但崇古的中国人硬是拿这种绝大多数人都不懂的僵尸语言使用了两千年,直到五四时代才废除。因此长期以来中文的口语和书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哪怕现代汉语已统一了,但依然有些人嘴里说话比较流畅,笔下写的半文半白。以此为经验,很多中国人以为英语也是这样,口语跟书面语分家的。
但英语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文言文时期,大家嘴里说的跟笔下写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而且,英语是音形对应的,声音为核心,文字仅是对声音的记录。声音一变化,文字必然跟着变。英语并没有口语跟书面语的区别,只有一种英语。果用嘴说出来,就是口语。用笔写成文字,就是文本,或书籍,或写。都是英语思维后的输出结果。
典型的案例是英美剧。演员嘴里说的话,跟屏幕上显示的英文字幕,是完全对应的。如果演员说的是I am going to drink.英文字幕就这样写。如果演员讲话比较快速含糊,说成I'm gonna drink.英文字幕就相应的变成这样了。
有些菜鸟以为口语比较简单、多是短句子,写成的文字更艰、句子更长。这种菜鸟的印象是错误的。事实上,在英美剧中,为了方便各种层次的观众理解,多数句子说得比较短小,但也有一些长句子,讲得很长、很艰难。尤其是一些者型的人,嘴里讲的句子连土土长的英美人都想半天才听懂。以文字形态写在书上的句子,跟英美人嘴里讲出来的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某些书籍文章以短句子为,另一些以艰难长句为主,那仅仅是作者的讲话风格,他们平时张嘴讲的也是这样的。有些菜鸟喜欢啃文学名著,尤其是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多数是两三百年前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点:
1、作品普遍喜欢卖弄文才,很多句子故意写得又长又绕。其实他们日常讲话并不这样。
2、当代英语对很多麻烦的语法结构做了简化,两三百年前的作品显得整体比较难懂。
啃文学名著越多的人,对英语的印象越错误。要形成确的印象,就要多看当代鲜活的英语:英文页、英美剧、新闻、当代流行作品这些。
完整内容请查看原帖。
说和写本来就是一回事,都是表达想法。
中文的说和写区别大,因为汉字学起来太难,跟声音又没关系。两者的思维有区别。但英语是音形对应的,说和写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