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围城》那些出国留学的,很多都会英语,赵辛楣的美国话讲得特别好,方鸿渐的英语虽然差,但同时学了多种语言,都能做些日常交流。感觉民国时代的很多人都能学会英语,有些还挺精通的。他们都是怎么学英语的?难道我们反而不如他们了?
方鸿渐的英语水平不行,可能很多留生都只能学到这个样子。赵辛楣是不是从小就请了外教的?反张爱玲的英语是从小学会的。
张爱玲的英语可能是八岁的时候始学的,因那时候她妈妈从国外回来了,教她。张家给张爱玲请了保姆,但可能没请外教。
林语堂用英文写小说,英语水平绝对靠谱。还有很多人的英语都不错的,不是方鸿渐那种混混水平。
民国时代的中国人的英语水平,除个别的比较高之外,多数也不怎么样的。其中个别的很精通,可能真是从小有英语环境造成的。成年后再学的,跟现在的中国学校学英语方法有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直接听声音而学,容易产生语感。中国学校之所以老教不会英语,是因把英语异变成了仅剩文字碎片的僵尸英语,只能靠中式解码来猜测。这不是学语言而是学解密,当然不可能学会英语。但民国的人是学真的英语,哪怕环境不太好,也是能逐渐学会的。
在广东的服装市场,有很多黑人下订单。在跟黑人打交道多了之后,很多档口小妹能用流利的英语完成交易。在不懂英语的人眼里,这些档口小妹的英语水平真不错了,既流利又能做事。但实际上,进行服装订单交易的英语非常简单,无非是指着成品款式说要这件、要那件,再指着色板说要这几个颜色,然后在纸上写下数量、价格、交货时间、收款帐号,在地图上指送货地址。订单就完成了。所对话的英语平均三四个单词一句话,既不深入也不标准,但作为谈生意就足够了。
在民国时代的上海滩,很多讲一口洋泾邦英语的中国人,大概跟档口小妹是同样的性质。那些留学生,所学更系统一些,内容更广泛一些,但说到英语水平,不会太高。
看Liston的帖子很有启发。可能就跟长期在国外生活的那些人一样,怎么着都会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平时讲得似乎很流利一样。真精通英语的是极少数,现在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