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自带含,音形分离,单独看汉字就可以看懂并记牢。
中国人以为单词跟汉字一样也是音形分离的,语音不也没关系,单独看字形就可以看懂并记牢。可惜,尽管中国人花了十多年想把几千个单词的字形记住、把捆绑的中文含义记住,再拿背下来的单词去读懂英语文章、听懂英语声音,但始终达不到目的。有些人努力了一辈子也没达到目的。因为英语单词跟汉字不一样。
英语跟多种西方语言的源头一致,在其前身古埃及时代就已经进化为表音系语言。英语文字是对声音的记录,就跟乐谱是对音乐的记录一样。中国人从来不擅捕捉声音,中国古代乐谱是用“宫商角徴羽”这种汉字,别难识别。中国音乐只有五音。除了个别少数族之外,歌曲乐曲只有单声部,没有和声的概念。多人一起表演的仅仅是齐唱或齐奏,旋律就一种。西方的乐谱用的是五线谱,音阶高低跟乐器上的位置一一对应,受训练的人,对新乐谱拿起来就能弹奏。七音、合唱、交响乐这些,全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中国人对语言也是非常忽略声音。古埃及和苏美尔文字都是从象形表意开始的,但慢慢进化为表意表音同步,再进化为单纯表音。中国人把象形阶段的苏美尔文字拿过来,始终停留在象形表意阶段,从来没有展出表音字符。
有人说汉字也有声旁,这是不确的。这个所谓的声旁,根本不是用来表音的,仅仅是在表义的同时,偶尔能兼顾表音。故姑估固咕辜沽都跟古音有联系,你得先知道古怎么读。但即使你知道跟开字怎么读的,遇到形邢刑还是不会读。皓浩跟告有一点联系,但鹄就完全没关系。
你说某人跟王家人长得比较象,就说是王家人,极可能判断错误。而另几位从长相上跟王家人没联系的,很可能恰恰是王家人。区分是否属于某家人,正确的依据是血缘或法律关系,而不是长相。汉字所谓的声旁表音,就跟辨识某家人一样只是经验,而不是标准。
真实的况是:汉字是象形文字,没有表音能。汉字的声音是另外附加上去的。不同区域的人,所附加的声音区别非常,大到彼此根本听不懂。中文的方言,大的种类有几十种,小种类几千种。根源就是汉字没有表音字符,对语音没有约束力。只要时间或范围扩大,语音就变得彼此听不懂。
中国人以汉字为经验,以为英语单词也是表意不表音的,拼命背单词的字母形态,从词根词缀挖掘单词的含义,而从来不管发音。但中国人却忘了最重要的事:英语单词不是象形文字,仅仅是记录声音的抽象符号。单词所能表达的只有声音,没有含义。字母对声音的约束力很强,全世界会英语的人,全能彼此听懂,美国人讲的英语尤其高度统一。
中国人对着抽象表音不表意的单词字符,穷尽多年而背字形、而挖含义、而查源头,必然徒劳功。人类的大脑对抽象的字符碎片没有储存能力,不管背得多么努力,都会迅速遗忘。从没有含义的表音符号上挖含义,只有两个结果:一、什么也挖不出来,单词始终是外国蚂蚁那么陌生。二、牵强附会,自主张把中文含义附加上去,变成中式单词。
第一种选择让各种英语考试过不了关,不愉快。因此中国人全都倾向于第二种选择:捆绑了中文含义之后背单词。但这样的单词只是中国人自创的中式单词,跟英语没有丝毫关系。哪怕背下5万个中式单词,依然对英语听不懂、读不顺、说写不出、翻译不准。
事实上,英语单词是表音字符,被声音严格控制。声音一变化,单词拼写形态必然跟着变化。由单词的形态可以反推发音,英美人看到单词就会读,就跟乐人看到五线谱就会弹奏一样。把“鸿鹄之志”说成“鸿浩之志”这样的笑话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英美人在三四岁时学会了英语,六七岁时母语水平已经很不错,进入小学之后,只需要花两三个月学习字母、单词本结构、单词认读和书写,关于文字的学习就全部完成了。中国人不管什么文化层次,都会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受过教育的英美人不会。
正因为单词来源于语音、声音控制了单词,想掌握单词,必须先学会语音。也只有从语音入手,才能把单词的种种内容分析清楚,才能对单词字形眼熟起来。因此缤纷英语24步进阶教程中,单词仅仅融合在其它内容中,连独立成章的资格都没有,更不要说每天拿三四个小时出来、连续十年不停地背单词了。
中国人对汉字很自豪,全世界仅此一家象形文字了,活化石。
我也觉得奇怪,英语是表音的,为什么学校的英语课不教语音。